语言是一门科学,要学好语言,需要具备一些基础理论知识,如:语言基本的、主要的手段、语言的艺术化、语言技巧所包含的内容等等。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掌握规律,举一反三,更好地指导语言实践。其有关的理论知识有:
一、语言基本的主要手段
基本的主要手段:塑造人物,展现作品的内容、情节。就是通过语言把作品内容以及人物的内心思想活动传达出来而感染听众,引起他们的共鸣,在满足艺术欣赏的同时也受到审美教育,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二、语言的艺术化
语言的艺术化,通俗点说,就是要用语言打动人,不能把话说得平平淡淡。
三、语言技巧
(一)什么是语言技巧
所谓语言技巧,就是从作品的内容出发,正确地处理语言的轻重强弱、断连疏密、刚柔扬抑、快慢缓急等的辨证关系,不仅使语言生动、形象,还应富有表现力与音乐性。
(二)语言技巧的内容:
1、轻重强弱
生活中我们为了把一句话或一件事说清楚,往往把主要的词加以强调,引起对方的注意,让对方了解。语言中的轻重强弱,可以说是在每句话里都存在的。重音有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之分,对重音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加重,强调的方式多种多样。
强调方式:加强阴凉;声音放轻减弱,延长或减慢;强调次的前后运用停顿;加强力度;夸大调值,增强音势。
如:《松树的风格》中:“它就不择地势,不畏严寒酷热,随时随地茁壮地成长起来了……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它只是一味地无忧五虑地生长。”
这里“茁壮地”与“无忧五虑地”都是应该加以强调的。但是前者体现了它的顽强的生命力,就宜用加强力度的方式,后者说明它对不利的自然条件的蔑视,就可用轻快舒缓的方式。
轻重强弱是相对比较而存在的。往往有这样的情况,为了让别人听清楚,就平均对待把很多词都念得很响,甚至把一些轻声字也不念轻,结果走向了反面,造成主次不清,语意不明,语言科班。重音过多,相互抵消了,就等于没有重音;重音越少,句子就越清楚。轻与重、强与弱是对立统一的,没轻就显不出重,没有弱,也就比不出强,是相辅相成的。要通过轻重强弱和其他方面的配合,把每句话的内容,准确地表达出来。
2、断连疏密
我们要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不可能一口气把全部内容说完,而是一句一句地说,有断有连,中间有一些长短不同的停顿,在句与句 的衔接上,也是有疏有密的。那里当断,那里当连,是由话的意思与思想感情决定的。当断不断,连成一片,就不能把语意交代清楚;反过来,当连不连,又会造成破句,令人费解,甚至误解。
停顿有逻辑停顿和心理停顿两种。
标点符号是停顿的标记,它表示句子的不同长短的停顿和不同预期。这种根据语言逻辑而产生的停顿,我们叫它逻辑停顿。
心理停顿是有声语言表达上的特殊技巧。它不受语法规则的限制,是由感情支配的。心理停顿必须有真实的感情作基础,要有充分的内在根据,停顿有旧暂,服从与感情的需要。心理停顿往往是由于感情的激动,有时是要多加思考,或是不愿意说下去,说不下去等等原因而产生的。
停顿是声音的休止,但不是思想感情的休止,而是感情和思想活动的延续。不然,就会破坏语言的连贯性和统一性。
停顿的作用还在于造成一种情节发展中的悬念。声音的静止,会引起观众更大的注意,在思想,感情上准备向高潮发展。这样不仅不是中断。而是积蓄着更大的力量,孕育着更大的动势,充满着向前的冲击力。所以,断,正是为了更好地连,作用是积极的。
如:我|考取|了。(感情激动)
我看|你去|比较合适。(多加思考)
你怎么能这样做!(不愿说下去,说不下去等原因)
3、快慢缓急
歌曲为歌唱者谱写了旋律,规定了节奏和节拍,念词与朗读却不同,快慢缓急要读者通过对作品的研究理解进行处理。
生活中一切运动都有它自己的节奏,有快有慢,有急有缓,走路和跳绳的节奏不一样,织布与打铁的节奏也不相同。要正确地描述生活现象,反映出事物动态和内心感受,就须使语言的快慢缓急和所叙述的内容的节奏想符合。
比如《和太阳比赛早起》,第一段的节奏比较缓慢,强调方式是轻声处理,而第二段“太阳露出头顶了……”的节奏应较快,强调方式是加大调值的处理。由此说明,语言的节奏随着事物本身的节奏而改变。一般地我们称由事物激动的内心感情的强若叫节奏,说话的快慢叫速度,有时也就把内心感情而引起的语言快慢的变化,统称为语言节奏。
语言的节奏总是以感情为依据,是随着内心节奏的变化而变化的。生活里,一般情况下,是内心节奏强,话就说得快,内心节奏缓弱,话就说得慢。但也有时看来似乎是矛盾的。
例如:和别人争论一个问题,争论到不可开交时,你说“你——你